「财税体制」 什么是财税体制改革
2021-04-08 09:13:45
财税制度:什么是财税制度改革
现行财税体系有三个顽症:“双轨制”造成部门利益、与民争利现象不断;地方预算审计监管不力,预算外资金过于庞大,保全和合理使用的风险很高;对事关稳定的社保保障不力。要体现财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要改革现行的国家财税体系。其他回答:随着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地方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但具体情况各地不尽相同,税收富裕程度差异很大。地方税体系的建设已经讨论了几年。作为财政资源支柱之一的地方资源税改革势在必行,其方案已讨论多年。总的方向是合理提高资源税负,引导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同时增加地方财力。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资源产品的价格一直在上涨。当时出台提高资源税等措施无异于火上浇油,无法操作。去年下半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在快速衰落的过程中,首先要提振企业信心,不能引入资源税改革。因此,资源税改革一直在等待时机。 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的事情是房产税改革,也就是房产税。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其征收方案。这种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征收的税收,有助于使一级土地市场的收入水平和住房价格水平趋于合理稳定,减少“泡沫”倾向。 在财税改革方面,这将是下一个时期的亮点之一。事实上,中国的财税改革一直在进行。主要思路是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h/】所谓的“分税制”,按照一个相对规范的形式,应该是将各大税种合理划分为各级政府的税基,即税种分别分配给国税和地税,地方税需要具体到某个地方层面。当然,不排除必要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我国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时,把增值税规定为共享税,其余基本按照分税制办理。当时资源税也叫共享税,但在资源税中,只有海洋石油税由中央政府控制,其他资源税由地方政府控制;中央政府拿四分之三的增值税,地方政府拿四分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共享税越来越多——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营业税成为共享税。2002年,所得税不再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后,不能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独享,于是成为共享。另外,近年来出口退税被地方和中央分享,以至于几乎所有最重要的税种都变成了分享税。 为进一步推进未来财税体制改革,应努力降低共享税。有些税收的归属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其实资源税主要是地方税,只有海洋石油很难界定相应的地方,所以可能继续属于中央。房产税征收后,也应该是地方税。现在这个可以说清楚了。【/h/】这样,财税改革会使分税制在省以下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地方“正税”不足,变成新的状态。
财税体制:2017年财税体制如何改革-百度知道
展开全部 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与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预算能力”。目前我国预算审批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规模与政策,《决定》指出,审核预算的重点要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这一原则命题揭示的重大政策转向是,税收不再是各级政府预算确定的任务,而是预期目标。这有利于税务机关按照法律征税,避免为了完成任务多收或少收的体制弊端。不仅如此,这一原则规定打破了各级财政固有的“重收入、轻支出”的倾向,有助于推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助于纳税人判断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另外,《决定》指出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以及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以期为增强预算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提供重要机制保障。二是完善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存在与公共治理的基础,也是实施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工具。《决定》提出深化税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乃至将增值税推广到全部服务业,把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推进消费税改革,调整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三是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事权划分是现代财政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一些应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交给了地方,一些适宜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承担了较多的支出责任。而中央通过大量转移支付对地方进行补助,客观上影响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因此要由粗到细设计中央、省、市县三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明细单,列明各自专享事权以及共担事权的共担方案,并在今后渐进优化与细化。在明确政府间事权划分基础上,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节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余缺,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在此基础上,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收起回答财税制度:什么是财税制度改革
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30年来主要在三个领域当中进行展开,一个是财政收入方面,也就是税收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革,04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分步推进的改革,现在正在进行。第二个领域是在财政预算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个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现在也正在推进。第三个部分是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这个方面的改革在1978、1979年的时候已经进行过重大的改革,到1994年又进行了分税制改革,这个方面的改革到目前为止虽然在推进,但是推进得相对比较慢。 未来财税体制的核心难点究竟在哪个领域?今后怎么样推进。根据十七大的文件所提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已经观察到的问题,我们认为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难点是在我上述讲的三大领域当中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也就是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是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难点。当然在其他两个领域当中,改革的技术性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包括一系列的税制的进一步的完善,包括预算的体制的改革,支出方面的改革,难度也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预算体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是未来一段时间当中的核心难点,而且是要首先加以推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它涉及到了八个方面的宏观层面的其他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以及包括财政其他领域的改革。 首先,第一个方面,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激励机制是有关系的,最近这两年经济偏热已经反映出了地方政府投资的动力是比较强的,这个问题当然有各种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就是现存的体制具有比较强的投资激励,因为简单的一个理由,当你的投资规模越大,你的生产企业越多,地方政府的收入相对也高,这是政府间财政关系体制就是这样设计的,所以我们中国的财政体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这种体制,我概括为一种比较有激励性的投资体制。这个体制当然它的优点和积极作用是促进了我们中国整个的经济发展,我记得台湾的一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讲过这个问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这种动力机制是比较强,但是又存在着非常多的弱点。 政府转变与公共服务不足有关系,这种体制地方政府首先要追求经济的增长,然后才能再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我记得上次去年的在海口开的类似这样的一个会议当中我谈过这个问题。第三个领域关于区域间的差距扩大的问题,也是与政府间关系有关联的。第四,关于土地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来讲,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比较大,当然有产权方面的问题,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跟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而使得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来筹集它的财源也是有直接关系的。另外,还涉及到我们财政方面很多领域的问题,比如说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管理问题,以及地方税体系的问题,另外我们整个税制的完善也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直接相关,因为现在省以下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的80%左右是来自于营业税,营业税是增值税的不完善的延伸,要完善增值税就比较涉及到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问题。最后在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着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相关联的问题,所以因为时间关系不展开论述,也就是说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现在它的制度的不完善和需要的改革和遇到的难点都涉及到了整个宏观层面,以及财税体制改革问题,所以我认为是一个核心难点。 中央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当中,对于财税体制的改革一共讲了四句话,我认为都是围绕着政府间财政关系和体制改革来说明的,所以从政府层面上来讲,也可以看作将政府间财政关系作为下一步进一步财税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 既然政府间财政关系这样重要或者说是一个核心难点,我们现在要进一步改革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或者说完善94年的分税制这样一个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这个关键就是我们继续沿着原有的思路和路径去进行改革来实现新的目标,所谓新的目标就是在十七大当中提到的,“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能不能达到这样一个新的目标,因为这句话提到了两个新的提法,一个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个目标94年的时候并没有作为一个制度和调整改革的目标。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一个新的提法,“十一五”的纲要当中提出来的,十七大当中进一步明确了。围绕这两个新的提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要政府间财政关系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如果用94年分税制改革的渐进式改革的办法和原有的路径是否能达到这些目标呢?我个人现在不敢说肯定不行,但是我存在疑问。 为什么?目前政府间财政关系经过了94年分税制改革以及02年的进一步调整,目前政府间财政关系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要达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们曾经在研究报告当中提出过,可能至少需要25年左右的时间,就是渐进式的改革。目前的状况,中央财政的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06年按照我原来讲过的两个口径计算,第一个口径已经占到52.9%,但是也不... 收起回答其他回答:随着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地方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但具体情况各地不尽相同,税收富裕程度差异很大。地方税体系的建设已经讨论了几年。作为财政资源支柱之一的地方资源税改革势在必行,其方案已讨论多年。总的方向是合理提高资源税负,引导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同时增加地方财力。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资源产品的价格一直在上涨。当时出台提高资源税等措施无异于火上浇油,无法操作。去年下半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在快速衰落的过程中,首先要提振企业信心,不能引入资源税改革。因此,资源税改革一直在等待时机。 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的事情是房产税改革,也就是房产税。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其征收方案。这种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征收的税收,有助于使一级土地市场的收入水平和住房价格水平趋于合理稳定,减少“泡沫”倾向。 在财税改革方面,这将是下一个时期的亮点之一。事实上,中国的财税改革一直在进行。主要思路是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h/】所谓的“分税制”,按照一个相对规范的形式,应该是将各大税种合理划分为各级政府的税基,即税种分别分配给国税和地税,地方税需要具体到某个地方层面。当然,不排除必要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我国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时,把增值税规定为共享税,其余基本按照分税制办理。当时资源税也叫共享税,但在资源税中,只有海洋石油税由中央政府控制,其他资源税由地方政府控制;中央政府拿四分之三的增值税,地方政府拿四分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共享税越来越多——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营业税成为共享税。2002年,所得税不再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后,不能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独享,于是成为共享。另外,近年来出口退税被地方和中央分享,以至于几乎所有最重要的税种都变成了分享税。 为进一步推进未来财税体制改革,应努力降低共享税。有些税收的归属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其实资源税主要是地方税,只有海洋石油很难界定相应的地方,所以可能继续属于中央。房产税征收后,也应该是地方税。现在这个可以说清楚了。【/h/】这样,财税改革会使分税制在省以下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地方“正税”不足,变成新的状态。
其他回答:今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系。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改革:一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这不仅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源头上打击腐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举措。从今年要做的工作来看,要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重点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深化部门预算,推进全面预算,扩大绩效评估试点。中央、省、市政府要对本级所有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逐步扩大到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县级政府也要积极推广,推广到乡镇。深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将免费教科书、药品、中小学生农业机械工具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政府采购实施情况检查,规范采购行为。积极推进国债市场化改革,完善国债余额管理制度。组织中央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措施。研究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二、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各级政府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一般是指上级政府给予下级政府的财政补贴。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世界通行的做法。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提高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将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支出纳入限制和禁止发展领域,增加禁止和限制发展领域的转移支付。在资源枯竭地区建立转移支付制度。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完善省级以下金融体系。强化省级财政调整地区财政差异的责任,逐步降低财政管理水平,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促进辖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都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从完善财政体制的角度来看,今年要调整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出台县乡财政最低支出保障机制。确定县乡财政最低支出需求,明确省级财政承担保障责任。对于年度执行结果低于最低支出需求的县乡财政,中央财政将根据考核后的缺口金额扣除地区享受的一般转移支付,直接补助县乡财政。提高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完善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计量方法。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增加对开发禁区和限制区的支持,增加对开发禁区的转移支付系数,从而明显提高其标准支出需求的满意度。鼓励这些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不享受一般转移支付的经济发达地区,应参照中央政府增加对禁止和限制发展地区财政支持的措施。增加对资源型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资源枯竭型城市逐步解决历史积累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对县乡等基层政府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省内和内地的财政差距。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规范配套政策。三、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要继续按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制和税制简单、税基广阔、税率低、征管严格的原则,做好税制改革。一是全面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要抓紧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妥善处理总分行的税收分配和地区间的税源转移,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二是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全国实施方案。目前我国实行的增值税是生产型增值税。所谓生产增值税,是指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时,购买的固定资产所包含的进项增值税不能抵扣,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而消费增值税可以全额抵扣。目前,世界上有130多个国家实行增值税,其中大部分采用消费型增值税。今年,我们将继续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实施这项改革,并在总结试点经验后在全国推广。第三,改革资源税和收费制度。为了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必要将原来的定量配额征收改为从价税征收方法。同时,加快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条例。合理安排使用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资源性收入,重点用于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公共服务。推进内外资企业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制度的统一。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第四,研究个人所得税改革,强化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同时,适时推出燃油税,完善房产税改革方案和配套措施。第五,规范和完善非税收入制度。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体系的组成部分。要全面清理和规范非税收入,坚决取消不合理和非法的非税收入项目,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制度。积极建立和完善政策监管、票证管理、征管分离和单户管理的非税收入征管模式和非税收入统计报告制度,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第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必须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原则,充分发挥财政分配的作用,促进...
财税制度:什么是税制?爱求知的人
税收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不同的要素构成税种,二是不同的税种构成税收制度。构成税种的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构成税收制度的税种主要包括所得税(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销售税、遗产和赠与税、社会保障税等。 税种的设置及每种税的征税办法一般是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这些法律就是税法。一个国家的税法一般包括税法通则、各税税法(条例)、实施细则、具体规定4个层次。其中,“税法通则”规定一个国家的税种设置和每个税种的立法精神;各个税种的“税法(条例)”分别规定每种税的征税办法;“实施细则”是对各税税法(条例)的详细说明和解释;“具体规定”则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补充性法规。 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法律术语称为课税主体。 纳税人是税收制度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任何税种都有纳税人。从法律角度划分,纳税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两种。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利和负担义务的组织。 作为纳税人的法人,一般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审查批准和登记、具备必要的生产手段和经营条件、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并能承担经济责任、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和义务的单位、团体。作为纳税人的自然人,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如从事工商盈利经营的个人、有应税收入或有应税财产的个人等。 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法律术语称为课税客体。 课税对象是一个税种区别于另一种税种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每一种税都必须明确规定对什么征税,体现着税收范围的广度。一般来说,不同的税种有着不同的课税对象,不同的课税对象决定着税种所应有的不同性质。 国家为了筹措财政资金和调节经济的需要,可以根据客观经济状况选择课税对象,正确选择课税对象是实现税制优化的关键。 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设置税目的目的一是为了体现公平原则,根据不同项目的利润水平和国家经济政策,通过设置不同的税率进行税收调控;二是为了体现“简便”原则,对性质相同、利润水平相同且国家经济政策调控方向也相同的项目进行分类,以便按照项目类别设置税率。 有些税种不分课税对象的性质,一律按照课税对象的应税数额采用同一税率计征税款,因此,没有必要设置税目,如企业所得税。有些税种具体课税对象复杂,需要规定税目,如消费税、营业税,一般都规定有不同的税目。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它体现征税的深度。 税率的设计直接反映着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直接关系着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税收负担的高低,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我国现行税率大致可分为3种。 1) 比例税率 实行比例税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比例税率的优点表现在: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收负担相同,能够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有利于公平竞争;计算简便,有利于税收的征收管理。 但是,比例税率不能体现能力大者多征、能力小者少征的原则。 收起回答财税体制:财税体制类型和结构,税制
税收中性:国家在征税时不会改变微观主体的资源配置状态,这就是税收中性。如果国家在征税过程中改变了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消费者行为或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制造商行为,则称之为税收非中性。
一、税制类型:
1.概念: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
(1)单一税制:只征收一种税;(2)综合税:同时征收两种或两种以上税收的税收制度
二、税制结构:
1.概念:一个国家各种税收的总体安排
2.演变:简单直接税、间接税和发达的直接税
发达国家:所得税比重略有下降,商品税和服务税比重上升
中国:间接税是主要税种,但所得税收入比例上升缓慢
3.税收结构的决定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收集和管理能力
(3)财政支出结构
(4)税收政策目标
(5)周边国家的示范效应
(考察税收结构的影响因素时,要一起回答概念,展开各个因素。)
第二节。税收制度
1.商品税
1.一般特征:
(1)阶级收入是普遍的
(2)以商品和非商品流通为计税依据
(3)实行比例税率
(4)简单税收
2.增值税(属于商品税)的优势:
(1)避免重复
(2)征税,减少或杜绝偷税漏税
(3)增值税的征收与商品流通相适应,但税收收入的多少不受流通环节数量的影响
(4)企业合并分立不影响增值税
(5)可以实行零税率
3.增值税的类型:
(1)生产,(2)收入和(3)消费
4、增值税的征收方法
二.所得税:以所有收入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1.特点:
(1)税收负担相对公平
(2)一般不存在双重征税问题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权益
(4)税收具有灵活性
2.类型:
分类所得税、综合所得税和分类综合所得税
(1)分类所得税(国内采用):对不同性质的各种收入规定不同的计税基础和税率,分别计算和征收应纳税额。
(2)综合所得税:综合征收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额(如工资收入、利息、股息、财产性收入等)。).
(3)分类综合所得税:分类所得税和综合所得税相结合,采用平行征收制度。首先征收分类所得税,然后综合汇总个人年收入总额中超过规定金额的部分,按照累进税率计算纳税。
三、资源税和财产税的一般特征
1.税收是公平的。它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效。税收不常见,灵活性差
第三节:税制改革
一.基本问题:
税收改革的概念:通过税收设计和税收结构的边际变化来改善社会福利的过程。
二、1994年中国税制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
1、以增值税为核心,
2、统一企业所得税、
3、统一个人所得税、
4.调整和征收其他税种,如资源税
三、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1.广泛的税基
2.低税率
3.差别待遇
4.严格管理
财税体制:财税大行动!增值税中央确定“五五分成”,地方债务满足解决方案
??10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实施较大幅度减税、减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的改革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三大措施:保持增值税“五五分成”比例稳定,调整完善增值税抵退税分成机制,后退消费税征收环节,稳步下移。
专家认为,这一政策既能保证中央和地方利益的平衡和稳定,又能适度缓解地方财政资金矛盾,有效调动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维持制造业和刺激消费的宏观经济目标。
?
该计划提出了三项基本原则
(1)保持现有金融结构的整体稳定。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稳定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的总体格局,巩固增值税“五五共享”等收入分配改革成果。
(2)建立更加平衡合理的共享机制。按照深化增值税改革和建立退税制度的要求,在保持中央和地方退税比例不变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和优化地方分享方式。
(3)稳步推进和完善地方税制改革。及时调整和完善地方税制,培育和扩大地方税源,将部分条件成熟的中央税收作为地方收入,增强地方应对较大减税、减费的能力。
?
该计划提出了三项主要改革措施
(一)保持增值税“五五分成”比例稳定。
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增值税改革试点后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分配调整过渡方案的通知》中规定的2-3年过渡期结束后,增值税收入“五五分成”比例不变,即中央按纳税地点分摊增值税50%,地方按纳税地点分摊增值税50%。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鼓励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培育和扩大税源,增强地方财政的“造血”功能,营造积极主动、竞争务实的环境。
(2)调整完善增值税抵退税共享机制。【/br/】建立增值税保留和退税长效机制,根据财政收入情况确定退税规模,五五期间保持中央和地方的分成比例不变。为缓解部分地区退税压力,先将退税地方分担的部分(50%)从企业所在地总负担(50%)调整为15%,其余35%暂由企业所在地共同缴纳,再由各地按上年增值税份额均衡分担。超过应分摊部分按月从中央财政转移到企业所在地省级财政。合理确定省级以下退税分担机制,有效减轻基层财政压力。具体办法由财政部研究制定。
(3)向后移动消费税的征收,稳步下调地方。
按照健全地方税制的改革要求,在可控征收管理的前提下,将目前生产(进口)环节征收的部分消费税项目逐步移回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以扩大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政府改善消费环境。具体调整项目已充分论证并逐项报批,然后稳步实施。首先对条件成熟的项目进行改革,如高档手表、贵重首饰、珠宝玉石等,然后结合消费税立法对其他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试点改革。改革调整的存量部分核定基数由地方政府解决,增量部分原则上属于地方政府,以保证中央与地方现有财政结构的稳定。具体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制定。
《计划》还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财务纪律,促进配套改革。
?
理清中央与地方财政资源分配关系,构建更加稳定的政府间财政资源分配格局
目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和财权分配是本轮财税改革的重点问题之一。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需要根据财税体制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在共同探索中进一步磨合。基本原则是既要保证中央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双元制的合作,重视协商、协调和沟通合作。
“国家出台的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的调整政策,是在充分保证分税制改革有序推进和中央与地方整体利益稳定的基础上,以持续大规模减税、减费为目标的。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加大,财政资金紧张,出台的调整政策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中国金融协会绩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逸群认为,这一政策既能保证中央和地方利益的平衡与稳定,又能适度缓解地方财政资金矛盾,还能有效调动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认为,提高地方收入比例比幅度更重要。10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较大规模减税、减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的改革推进方案的通知》,以保持现有财政结构的整体稳定,建立更加均衡合理的分享机制,稳步推进和完善地方税制改革。该方案的总原则是增加地方税份额的比例。虽然这是开始,初期比例可能不会增加太多,但在减税减费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下,方向很重要,预计未来房地产收支压力可能会有所缓解。
张逸群表示,调整政策涉及预算管理、税制改革和政府间财政资源分配的财税改革,可以理解为在大规模减税的背景下全面系统推进财税改革。其实质是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资源分配关系,稳步实质性推进从生产到消费的消费税制度改革,稳定和增强地方财政储备的调度能力。这不仅是中央与地方财政资源分配的改革,也是地方之间财政资源转移的改革,将惠及增值税高支付、消费能力强的地方,从而实现维持制造业、刺激消费的宏观经济目标。
李超表示,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改革措施来扩大地方收入的比例。而地方税的设立可能还是会提上日程。
李超解释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税收份额相对较低,导致财权和行政权不匹配,这也可能为隐性债务问题、过度依赖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和过高的房价留下隐患。这项改革旨在扩大地方政府的比例。我们期待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并期待未来的改革措施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此外,要解决地方与中央财政权利和权力不平等的问题,另一个关键措施是建立和完善地方税收制度。此次改革还提出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地方税体系,培育和扩大地方税源,将部分条件成熟的中央税收作为地方收入,增强地方应对较大减税、减费的能力。目前环保税已经实施,未来有望建立更多的地方税。
这一体制调整和税制建设政策既充分考虑了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又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稳定的政府间财政分配格局做了必要的准备。可以说,既能缓解目前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又符合财税改革的长远总体规划和发展预期,对于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财税体制:从张改革看财税体制改革的动因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王大歌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佩蒂在其代表作《税收理论》中认为国家经济制度与税收密切相关。如何建立合理完善的税制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统治者对国家的经济前景(人口、财富、产业周期)没有深刻的认识,就无法确定合适的税率。过高的税率会损害税源,降低经济活力,但过低的税率可能导致国家财政支出疲软,无法维持公共消费,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统治的稳定极为不利。总之,不切实际的税制导致低效的税收和低效的资源循环。那么,我们就要思考财税制度是如何存在的。其变化的动力是什么,与什么有关?
建国以来,“税”产生了,关于“税”的各种讨论层出不穷。税收是国家依靠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某些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以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关于税收与经济的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已经有所论述。先秦典籍《管子》表明,财政税收是国家运行的基础,并提出“地方民众是政治的基础”。《全秀》一文写道:“有时候,土地赚钱了,人的努力就累了,人对君王的欲望就无穷无尽了。有时候累了可以养无尽王,其间度量衡未生,便自上而下有病。”它体现了税收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国家财富”的前提是“人民的脚”的思想。此外,中国古代的改革者也非常重视税收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商鞅变法通过对商业课课课重税,以及“多注意城市的税收,则农业不利于商业”来促进农业发展。通过一系列重农抑商的财税政策,秦成为诸侯国的霸主。
从财政制度和税收制度交织的角度来看,财税制度是政府间税收资源分配的制度安排,它不仅体现了公共资源分配的过程和实现形式,而且承担着政府的经济职能。
明朝万历年间的第一部实录张,以有力的税法改革暂时解决了明朝的财政危机,为垂死的明朝赢得了一线生机。明朝中叶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吏治腐败,王室生活繁荣,农民负担日益沉重,赋税和服务不均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作为税收和服务征收基础的黄皮书的扭曲和失效,明政府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李佳体系趋于崩溃,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基层税源的管理和控制。基层税源中的农业税,即土地税,是明朝最大的财政投入,税源枯竭的问题影响了全国的财政收入。
然而,底层农民的经济状况恶化了。第一,税收管理体制混乱。由于黄皮书的扭曲,即使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政府仍然要求农民按户籍纳税,但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却免税,导致税法被搁置。地主和官僚相互勾结,互相利用,侵占土地,最终导致只占少量土地的农民承担了许多土地税。二是权贵过度征收。据统计,明代宗族人口从洪武中期的58人增长到万历陈佳时期的8万人。他们不仅享受高工资,而且获得大量土地和隐藏财产,大大减少了国家的税收领域。明嘉靖四十一年,史官林润才曾指出...丈夫将在下一年向首都提供400万石,而各级政府卢莱将有853万石...夫赋不可加,宗室日益倍增,却不寒心?”第三,政府财政赤字严重。明朝中后期太仓的银行经常入不敷出,郑德时期赤字351.2万,嘉靖七年赤字111.2万,隆庆元年赤字345.2万。
财政吃紧使明政府加大了对民众的调研力度,导致民怨四起,民生困苦。底层民众与官僚权贵的矛盾已经积累到即将爆发的地步。张对明代的财税形势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从土地兼并开始,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抑制土地兼并、集中税源、重点改革税制。在税收方面,他通过清理张的土地来增加税源,实行鞭笞法,简化征税原则,减轻人民负担。在财政上,他主张朝廷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裁减冗员,限制年轻贪婪的万历皇帝自由使用内部国库。由于税法改革成效显著,万历五年太仓收入超过400万白银,从而缓解了金融危机。
从深层次原因分析万历年间张变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变法使国家的财税制度适应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照顾了农民的利益,纠正了宗族势力对国家资源的侵占,缓解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可见,国家财税制度决定着政府如何履行财政职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只有结合具体的时代语境,才能处理好资源配置、公共建设、经济发展等管理决策问题。
但由于改革侵犯了众多诸侯和权贵官僚的利益,一度受到极大阻碍。张是一个时兴于世的人物,他能以个人的威望和政治手段培养亲信,掌握朝政,进行税制改革和吏治改革。然而,万历皇帝死后,被镇压多年的张氏居正家族疯狂报复,改革不再坚持。明朝离末日越来越近了。